一、渭源县基本情况
渭源县——以古老渭河的发源地而得名。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南部,是中国古丝绸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县域面积2065平方公里,总人口3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2万人,共辖12镇4乡217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海拔在1930米-3941米之间,县城海拔2080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年平均降水量507毫米,平均气温6.1℃,无霜期157天,素有“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中国党参之乡”之称。是全国马铃薯标准化种植示范县、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国家结合新型城镇化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西部地区农民创业促进工程示范县。
渭源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据《禹贡》载:天下分为九州,渭源处古雍州之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渭源为陇西郡九县之一。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首阳县被改为渭源县。唐高祖武德二年至宋神宗熙宁五年到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渭源历经了从洲到堡再到县。境内融汇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三大古代文化,积淀形成了以“大禹导渭”、“秦长城”等为代表的渭河源文化,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构成了深厚的人文景观,县内有古文化遗址4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最具代表性的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叔齐首阳山夷齐陵园,鸟鼠同穴奇迹鸟鼠山,秦长城遗址和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全国独一无二的悬臂式纯木拱桥——灞陵桥等。
渭源山川秀美、景色怡人。渭源县地处西秦岭末端向北部黄土高原过渡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自然风光奇丽秀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有林地131万亩,草场80万亩,现已开发出“渭水探源”、“十里画廊”、“太白云海”、“双门踩浪”、“灞陵听涛”等16处景点,其中渭河源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首阳山景区被命名为国家AAA级景区,灞陵桥——老君山公园和渭源县马铃薯种薯科技示范园区被命名为AA级旅游景点,首阳山、天井峡等景区被命名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地质公园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渭河源大景区被列入全省20个核心大景区之一,并入选“绚丽甘肃”最佳生态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量101.1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4.03亿元。多年来,全县森林覆盖率15.66%、林草覆盖率保持在55%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地表水、饮用水、出境水达标率均为100%。
二、资源优势
渭源县是国家级城市群——“兰州—西宁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区位上北靠定西市安定区和临洮县,东接陇西县,南连漳县,西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临潭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康乐县接壤,距省会兰州市174公里。交通上位于中国陇海和兰渝两大铁路经济带的交汇处,G30连霍高速、G75兰海高速和国道212、310、316线穿境而过,兰渝铁路在此设站。在建的渭武高速和即将启动建设的兰汉高铁,使渭源形成集高速、铁路、公路、高铁于一体的交通网更加优化。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便捷快速的交通条件,已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重要集散地和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物流枢纽。
渭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天然的绿色食品原材料,形成了马铃薯种薯、中医药、草牧业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40万亩,年产种薯80万吨,脱毒瓶苗3亿株、原原种4.5亿粒、原种10万吨,是全国以县区为单位最大的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被农业部授予“全国马铃薯标准化种植示范县”。中药材种植面积40万亩,年产干药量8万吨,境内有野生中药材资源485种,种植品种主要有当归、党参、红芪、黄芪等15个品种,素有“渭水当归传两广”之说和“千年药乡”“党参故里”的美誉。年交易量达到10万吨以上,交易额达到16亿元,是“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中药材)质量安全示范区”,“渭源白条党参”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拥有80万亩天然草场资源,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4万头、90万只、36万头、500万只,产值15.2亿元,被列为全省牛羊养殖大县。结合畜牧优势,德青源金鸡扶贫项目等一批惠民扶贫项目发展势头强劲。
三、国民经济
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着力扭转经济持续下滑的严峻形势,及时制定落实“四重”(重点项目、重大产业、重要政策、重要问题)、“四策”(一业一策、一县一策、一企一策、一事一策)措施,定期分析、精准调度经济运行,千方百计稳投资、稳增长,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预计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2.9亿元,增长4.3%;固定资产投资38.8亿元,下降4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6亿元,增长9%;大口径财政收入2.6亿元,下降15.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23.2亿元,增长3.9%;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66亿元、贷款余额达到53亿元,分别增长8.5%、0.9%,存贷比提高到80.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1587元、6815元,分别增长7.7%、8.6%。
四、项目建设
坚持争引并举、狠抓落地,项目支撑显著提升。坚持谋划、前期、争取、建设同步推进,打出一套抓项目促投资组合拳,实现投资止滑回稳。强化前期保障。实施联审联批、“一会三函”(“一会”指政府及政府常务会议集体研究决定;“三函”是指项目前期工作函、项目建设规划函、项目开工许可函),加大稽查调度、清单管理,领导包抓破解拆迁、资金、土地等重点难点,保障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强化集中开工。全面落实项目建设“十个一批”(集中谋划一批、集中审批一批、集中招标一批、集中开工一批、集中推进一批、集中争取一批、集中推介一批、集中招商一批、集中督查一批、集中竣工一批)措施,集中开工项目5批47个,实施项目120项,总投资143.6亿元,完成投资64.5亿元。强化谋划储备。围绕南向通道经济、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等重点投资导向,谋划储备“十三五”后三年项目456项546亿元。强化招商引资。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抓签约与抓落地相结合,签约招商项目11个,签约资金21.5亿元,到位资金4.1亿元。
五、城市建设
坚持扩容提质、融合一体,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县城、城镇、乡村统筹兼顾、城乡同治,发展面貌持续改善。城市功能更趋完善。实施城市建设项目18个53.8亿元,火车站站前广场、清源路东段拓宽改造等工程投入使用,北环路东段道路、文化综合场馆馆前广场,以及南门西侧、北环路西段等棚改工程顺利推进,百安商厦、首阳路步行街等商贸市场投入运营。城市征地拆迁取得重大突破,扎实开展城乡违法占地违法建设综合整治行动,依法拆除违法建设1.3万平方米。特色小镇加快建设。实施会川镇污水处理厂、莲峰镇垃圾填埋场及庆坪等4个乡镇镇区主街道给排水工程重点项目13个25.8亿元,田家河乡、峡城乡便民市场投入使用,五竹镇被列为市级旅游休闲特色小镇,上湾等4乡撤乡建镇,城镇化率达到24.6%,全省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现场推进会在我县成功举办。积极推广麻家集镇郭家山社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新建美丽乡村示范村9个、环境整洁村20个,罗家磨和香卜路村被住建部列为“第一批全国绿色村庄”,会川镇西关村当选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
六、农业生产
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引进马铃薯种薯扩繁品种18个,实验观察品种23个,建成产业核心示范基地16个5700亩,年产种薯80万吨,全县良种化程度达到90%,田地马铃薯系列产品填补了主食化加工空白。建成中药材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25万亩,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被认定为“国家级出口农产品(党参、黄芪、当归)质量安全示范区”。发展规模牧草种植10.5万亩,引进试种巨菌草200亩,新建养殖场45个、家庭牧场148个,培育省级标准化畜禽示范场1个,建成养殖专业村11个,畜禽饲养量达到540万头(只)。
七、脱贫攻坚
坚持精确精微、落细落小,脱贫攻坚扎实推进。开展“绣花式”扶贫,将2016年底贫困人口基数调整为1.7万户6.6万人,预计年内实现稳定脱贫人口1.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5.6%。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进一步夯实县乡村、行业部门、驻村帮扶工作队责任体系和干部帮扶联系责任,创新推进东西部协作扶贫、社会扶贫,整合投入财政扶贫资金达到17.2亿元。落实动态管理和精准退出正向激励机制,按户均500元标准发放稳定脱贫户奖励资金109万元。脱贫措施到户到人。紧盯“七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转移就业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教育脱贫一批、医疗救助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脱贫工程,1.5万人实现有稳定增收产业,培训贫困劳动力1.1万人,投入5700万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9个,补齐历年易地搬迁欠账。选聘上岗贫困户生态护林员1073名,实施新农合报销、医疗救助、兜底补偿40.4万人次1.1亿元,为2.8万人办理“两保一孤”(农村一二类低保户、五保户、农村孤儿特困人群团体意外伤害附加重大疾病保险)保险,社会兜底保障1.3万人,预计年内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84元,增长16%。基础短板不断补齐。创新政府购买融资模式,新建聚源、正源2个融资平台,撬动融资8.7亿元。在全市率先实施村组道路、巷道硬化工程,硬化道路948公里,建成后通组道路硬化率将达到30%。投资6114万元实施村级基础设施灌溉项目和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改造提升农村电网86.5公里,供电可靠率提高到99.7%。改造完成D级危房4181户,D级危房全面消除。新建村文化活动中心106个、标准化活动场所45处、“乡村舞台”106处,实现全覆盖。4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216个村拉通有线宽带、3万户农户接入互联网。
八、环境保护
深刻汲取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问题教训,全面推行“3+”环境监管模式(“河长+警长”制度、“驻地督察员+驻厂监察员”制度、“网络+网格”制度)、“1+4”环境监管责任体系(1即党政同责、一岗双责,4即责任清单、责任目标、责任督察、责任追究),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城镇开发边界线三条控制线,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完成植树造林7.6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55%。全面落实县乡村三级“河长+警长”制,持续高压整治非煤矿山、河道非法采砂,依法停产、整顿企业43家。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燃煤锅炉、建筑扬尘、餐饮油烟、清洁燃煤等领域专项治理,建成县级煤供中心2个、乡镇煤供网点22个,依法整治燃煤锅炉21台,全面划定水源地、禁养区红线。扎实推进全域无垃圾城乡综合治理行动,深度清理陈年垃圾,通过政府购买城市保洁服务模式,城乡面貌大为改观。
九、社会事业
卫计改革有效推进。妇幼保健站综合楼完成装修,疾控中心综合楼启动建设,新建乡镇卫生业务用房2572平方米,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深化健康促进模式改革,积极推行家庭医生“4+1”联包签约服务9、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整合等改革措施,群众就医报销比率提高到69.2%,被确定为“全国健康扶贫工程示范创建县”、“国家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联系点”。深入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新改建中医馆3个,顺利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国家评估验收。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县文化综合场馆即将投入使用,全民健身体育馆正在进行内外装修,维修提升乡镇文化站14个,渭源堡址及渭源水磨群被列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渭源民间彩画列入第四批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0.55亿元,增长22.9%。圆满承办全省青少年足球锦标赛、自行车锦标赛等赛事,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密集关注报道渭源经济社会发展,秦腔历史剧《渭水医魂》作为全省唯一剧目晋京会演,本土文化的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十、科技教育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投资8041万元新建改建校舍3万平方米,建成村级幼儿园21所,创建市级标准化学校16所,县幼儿园成功创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渭源一中通过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专家评估认定。引进、招考教师102名,全县发放各类教育奖补资金7304万元。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考二本上线率分别达到92.3%、92.5%、92.9%、35.7%。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启动建设县城第三幼儿园,改造校舍2.2万平方米,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改造101所,高考二本上线率提高2个百分点,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
十一、人民生活
狠下功夫惠民生、增福祉,持续创造美好生活。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使全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完善公共服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启动建设县城第三幼儿园,改造校舍2.2万平方米,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改造101所,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加快健康渭源建设,深化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建成疾控中心综合楼,新建县医院妇儿科综合楼。文化综合场馆、全民健身体育馆开放使用。加快建设体育公园和山地自行车赛道,承办一批具有我县特色的品牌赛事。
保障基本生活。鼓励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增城镇就业2950人。突出晋渭劳务输转和新疆转移就业安置,实现输转劳动力7万人次以上。全面落实好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城乡低保、特困人员社会救助等政策,高度重视特困人员、残疾人、留守妇儿等特殊群体帮扶救助。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足额兑现各项奖励优惠政策。
创新社会治理。建设诚信渭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和教育引领群众结合起来,加快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和个人诚信体系,形成“干部带头、群众跟随”的工作格局。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责任制,强化道路交通安全为主的隐患治理,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改进信访接访,实行诉访分离,切实加强群众反映突出问题的专办整治,加大信访积案化解力度。建设和谐渭源,扎实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重拳打击闹访滋事、恶意欠薪、恶意讨薪、要挟煽动等非法行为,切实加大禁种铲毒和毒品犯罪打击力度,不断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防控,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十二、社会保障
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新增城镇就业277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3.7%。坚持“东西并进”,设立晋安区、新疆劳务工作站,新疆转移就业安置农户271户,年内输转劳动力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3亿元。改造棚户区450户,租售廉租(公租)房337套。建成儿童福利院和会川老年人照料中心。
全县现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859户3268人,占全县非农业人口21983人的15.1%,保障标准368元,人均月补差315.2元;有农村低保对象23080户75100人,其中一类保障对象2921户5118人,二类保障对象6976户19869人,三类保障对象7226户27317人,四类保障对象5457户22796人;现有城乡特困供养对象2116人(其中:农村分散供养对象2055人,农村集中供养对象57人,城市分散供养4户4人)。
全面落实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种由7种扩大到50种。2017年共救助困难群众847人,发放医疗救助金417.5419万元,一站式服务51人7.5384万元,资助资助2018年特殊人群参合费136918人342.0993万元(其中精准扶贫户93962人184.83万元)。
及时足额发放各类优抚资金,2017年全县有重点优抚对象1811人,其中“三属”人员14人,部分60岁以上烈士子女1人,伤残军人69人,在乡老复员军人95人,“两参”人员325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81人,60岁以上农村籍退役士兵1205人,发放各类优抚资金187万元,为2名4-5级伤残军人代缴医疗保险7146.72元,为15名城镇对越参战人员和伤残下岗职工代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13.9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