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渭县基本情况
通渭位于甘肃中部,总面积2908.5平方公里,现辖18个乡镇332个村10个社区,2017年末户籍人口43.89万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有耕地面积225.36万亩(土地确权实测面积),海拔1410—2521米,年均气温7.5℃,年降水量380㎜左右。境内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通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县,已有2100余年历史。境内发现的古遗址和彩陶,属“仰韶”“齐家”文化。通渭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榜罗镇会议革命遗址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国家列入六盘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7年被列为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通渭县城概貌
二、资源优势
(一)风力资源。华家岭、牛营大山—黑燕山区域、陇山—新景梁沿线等区域风力资源丰富。华家岭全年可利用有效风速时间大于6000小时,年日照时数2430h,且工程地质、交通运输、环境影响及施工安装等建设条件优越,风能开发前景广阔。华家岭风电场总装机容量500兆瓦、总投资42亿元,其中一期工程总装机50兆瓦、总投资4.9亿元,于2012年12月30日并网发电;二期工程总装机容量50兆瓦,总投资4.6亿元,于2013年12月30日并网发电;三期工程总装机容量200兆瓦,总投资16.5亿元,于2015年12月30并网发电;四期工程总装机容量200兆瓦,总投资约16亿元,将按照年度规划时序建设。已建成的300兆瓦风电场项目由华能甘肃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建设。2014年12月,《甘肃省通渭风电基地规划》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复。以通渭为核心区,辐射周边安定区、陇西县和会宁县,共规划布局12个风电场,总体建设规模200万千瓦,其中在通渭建设8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总投资约115亿元。目前已建成投运华岭一期、二期和义岗一期共30万千瓦,在建20万千瓦。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总量可达22.8亿千瓦时,年可实现发电收入13亿元以上、税收收入1.75亿元。全县风电、光电装机容量年内将分别达到20万千瓦、8万千瓦。2017年,装机容量30万千瓦的通渭风电基地华岭一、二期和义岗一期3个风电场已累计发电14亿度,已建成47个村级光伏电站累计发电750.01万千瓦时,2018年在建的47个正在加快建设,6月底前建成并网。
(二)光热资源。全县年平均温度7.7℃,极端最高气温达32.1℃,年利用时数达1400h,年太阳辐射量为130.3千卡/平方厘米,光热资源充足,具有一定开发前景。
(三)矿藏资源。主要有温泉地热、花岗岩、大理岩、安山岩、硅铁矿、高岭土等。通渭温泉日泛水量6000吨以上,地下200米处恒温113℃,地表水温53.9℃,富含钾、钠、锂、锶、硼、钙、铁、碘、硼酸、硫酸、氟、氡等32种元素和化合物,属国内少见的复合型富质高热矿泉;花岗岩仅露地可采储量29.4亿立方米,大理岩总储量约900万立方米,安山岩总储量约10亿立方米。
(四)劳动力资源。全县现有劳动力27.27万人,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8.35万人,城镇下岗职工5800余人。2017年,全县精准培训农村劳动力2.5万人,输转富余劳动力9.96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9.46 亿元。
(五)文化旅游资源。通渭人崇尚耕读、钟情书画,习字作画之风久盛不衰,人人爱字画、个个练字画、家家挂字画,素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不少农民扛起犁头是庄稼把式、拿起笔杆是书画艺人,出现了“锄含云水笔含墨,种罢梯田种砚田”的独特现象,先后被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之乡”。
通渭悦心温泉水世界
通渭人才辈出,东汉时期有为我国五言诗的成熟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近代有赵荣、牛树梅、李南晖、王瓒等文化名人,当代有大陆首位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和中科院院士姚檀栋、尚永丰等。近年来,我县先后实施了秦嘉徐淑公园、悦心国际书画村、天象文化综合体、书画文玩城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通渭书画艺术节,中书协书法考级中心、改琴基金会等在通渭设立了分支机构或培训基地,在全省率先免费开通了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在甘肃电视台公共频道开设了《悦心书画苑》栏目,组建了全省首家县级画廊协会、文房四宝协会和画廊联盟。
通渭温泉资源丰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早有记载:“温水自黑水峡至岑峡,南北十一水注之,北则温谷水,导平襄县南山温溪,东北流经平襄故城南”。通渭温泉日泛水量达6000吨以上,地下200米处恒温113℃,地表水温53.9℃,富含铁、碘、钙、钾、镁、钠、硫磺、氢、锂、偏硅酸等32种元素和化合物,属国内少见的复合型富质高热矿泉。“浴可医治百病,饮可养颜提神”,因其水量大、水温高、水质好而居西北温泉之首,素有“陇上神泉”之美誉。通渭襄源温泉度假区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温泉养生馆、南特庄园、温泉理疗中心、温泉生态园、休闲垂钓区等都是游客理想的观光休闲养生场所;悦心温泉花园酒店更是集休闲、养生、商务、度假于一体的休闲胜地。
通渭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有“通渭小曲”和“通渭影子腔”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7个省级、59个市级、70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通渭乡村原始风貌、文化特色保持完好,村落、民居富有特色,农耕文化深厚。人们在修饰整齐的四合院里或书或唱、或画或编,加之纯香的罐罐茶、清淡养生的杂粮面,构成一幅和谐的乡村文化图。民俗庙会已成为集中展示通渭丰富多彩的书画艺术、民俗文化和农家风情的主要阵地。通渭剪纸、皮影、刺绣、麦秆画、木刻、根雕等工艺精致秀美,马营梯田生态观光旅游景区与华家岭人文生态旅游景区、鹿鹿山省级森林公园景区和康家屲生态休闲旅游景区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陇中风情生态旅游,使游客零距离感受乡土民俗风情、民间文化艺术和传统耕作方式。
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长征途经通渭时,在榜罗镇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榜罗镇会议”,确立了将红军长征落脚点放到陕北的重大决定,“榜罗镇会议遗址”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也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935年9月29日晚,毛泽东同志在通渭县文庙街小学接见陕甘支队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时首次朗诵了气势磅礴的《七律·长征》诗;1935年9月30日晚,中国工农红军在县城南园体育场举行了大会餐和文娱联欢晚会。
三、国民经济
近年来,全县坚持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脱贫攻坚为总揽,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各项政策措施,攻坚克难,锐意进取。2017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40.72亿元、同比增长4.1%,固定资产投资35.61亿元、下降3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8亿元、增长7.4%,大口径财政收入3.35亿元、增长3.2%,财政支出31.41亿元、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66元、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97元、增长8.8%。
四、项目建设
全面落实项目建设领导责任制,实行清单式管理,坚持一个项目一套班子推进项目实施。2015年以来,累计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34.79亿元,实施各类项目223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4.6亿元,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07项、总投资301.42亿元、到位资金159.43亿元。其中2017年实施各类项目90个、总投资206.48亿元,完成固定投资35.6亿元、同比下降32.5%;实施招商引资项目42项、投资总额145.1亿元,到位资金46.57亿元。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宝兰高铁、通榜公路等重大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引洮二期、客运中心、王家河水厂、亿联商贸城、S222西吉至燕子砭公路通渭段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全县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积极创建“新能源精准扶贫示范基地”,总投资115亿元的通渭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已建成装机容量30万千瓦的华岭一、二期、义岗一期3个风电场。同时,谋划论证2018年计划实施项目和“十三五”后三年储备项目318个、总投资554.33亿元;针对产业项目不足问题,从能源环保、生态健康、文旅教育、特色产业等方面谋划论证产业短板项目158个、总投资237亿元。
五、城市建设
大力实施“城乡一体”战略,修编了县城总体规划和三个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了县城区分片区控制性详规、道路等专项规划及部分村庄规划。2015年以来实施重点城建项目15个、完成投资1.32亿元,新建、改扩建农副产业园道路、行政办公区道路、北街西段道路、老年公寓周边道路、物流园区道路、城区污水管网扩建工程、火车站前道路及桥梁工程等城区道路7条、13.67公里,建成了高铁站站前广场及两侧商业建设项目等市政公用设施。累计实施“千村美丽”项目6个,“万村整洁”项目60个,修建卫生厕所1000个,城乡基础条件显著改善。
六、农业生产
坚持走“修梯田—调结构—搞养殖—建沼气—肥还田—再种植”的现代旱作循环农业路子,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创建“全国现代旱作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持续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大力培育玉米和小杂粮、马铃薯和中药材、草畜、林果等特色优势产业。2015年以来,粮食播种总面积达483.49万亩、产量123.66万吨,年均种植全膜玉米80万亩以上、马铃薯40万亩以上、中药材6万亩以上、小杂粮12万亩以上,累计新建林果基地8.4万亩。坚持把草畜产业作为首位产业,累计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374个、发展牛羊养殖专业村148个。紧紧围绕生态崛起发展理念,以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为契机,把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着力构建生态产业发展布局,重点打造果品、花椒、金银花“三个十万亩”生态扶贫工程,2017年底全县花椒基地面积3.6万亩;全县金银花种植面积达1.8万亩;全县牛、羊存栏分别达到5.38万头、30.24万只,土地流转累计达到36.6万亩。2016鸡川金城村获得省级苹果无公害一体化认证(产地和产品),2017年新景乡王湾村、陇川镇菜子村获得苹果无公害一体化认证(产地和产品);2016陇川镇蔡家铺、新堡、石峰、华湾、李岘等6村获得省级中药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2016年襄南镇东坪村获得省级玉米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2017年“通渭苦荞麦”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梯田
七、脱贫攻坚
2013年底,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3万户13.44万人、贫困面为33.6%,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55个;2014年至2017年,全县累计脱贫7.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3.6%下降到17.6%;到2017年底,全县有未脱贫人口1.5万户6.86万人、贫困面为17.6%。从贫困人口分布看,全县18个乡镇中有深度贫困乡镇5个(榜罗、三铺、常河、北城、寺子),332个行政村中有深度贫困村109个,截止2017年底,5个深度贫困乡镇的未脱贫人口占全县未脱贫人口的35.6%,109个深度贫困村的未脱贫人口占全县未脱贫人口的49%。从致贫原因看,全县6.86万未脱贫人口中,因学致贫、因病致贫、因残致贫人口分别占32.2%、15.9%、6%;农村一、二类低保和特困供养兜底保障人口1.2万人、占17.5%。
特色产业增收脱贫方面,把发展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按照每户不超过1万元补助标准,重点扶持发展草畜、果品、花椒、金银花、马铃薯、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到户项目,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培育增收实体,大力实施“2+4”脱贫攻坚工程(即“十园百企万户”强县富民工程和户均“十亩产业田,两头增收牛”脱贫工程“两大工程”,“一村一企一产业一劳务”、书画文化扶贫、村级光伏电站、“庭院经济”助推脱贫攻坚“四小工程”),制定了《通渭县脱贫攻坚强县富民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0年)》《通渭县产业扶贫到户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19类36项产业扶贫到户项目,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已落实产业扶贫到户项目2.9万户、项目覆盖率达95%。
帮扶工作方面,一是帮扶力量配备方面。国家层面,2009年10月,国家能源局定点帮扶通渭县。省级层面,2名省级领导(郝远、魏泽刚)包抓2个特困乡镇、帮扶3个贫困村,8个省直及中央驻甘单位(省建设厅、省公务员局、兰州有色设计研究院、兰石集团、省中医院、国家能源局甘肃监管办、光大银行兰州分行、省文博局)联系帮扶6个乡镇的27个贫困村。市级层面,5名市级领导联系包抓5个乡镇的10个贫困村,30个市直及中央、省属驻定单位帮扶15个乡镇的40个贫困村。县级层面,41名县级领导联系包抓18个乡镇的57个特困村和25个贫困村,120个县直单位帮扶62个特困村、69个贫困村。企业帮扶方面,通过“一帮多、多帮一”方式,组织县内企业结对帮扶198个贫(特)困村,实现“一村一企”全覆盖。二是驻村帮扶工作队配备方面。2017年7月,选派有作为、敢担当且熟悉农村工作的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198贫(特)困村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长。三是东西部扶贫协作方面,2016年11月通渭县与福清市建立扶贫协作关系,2017年先后落实东西部扶贫帮扶资金1014.95万元,帮扶1669户贫困户实现增收。
“三变”改革方面,坚持把农村“三变”改革作为助推脱贫攻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总抓手,统筹谋划,试点先行,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有序推进。按照“县级指导培训、部门配合协作、乡村主导运作、企业经营实施”的思路,在全县范围内确定甘肃天耀草业科技有限公司、乐百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国梁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等19个要素齐备、管理水平较高、经济实力强大、经营效益良好的“三变”承接主体,实施“1+18”试点项目(即全县范围内实施村级电站建设项目,18个乡镇根据产业优势实施乡镇试点项目),开展农村“三变”工作,各种“三变+”改革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初步形成了“三变”+村级光伏电站、“三变”+养殖、“三变”+中药材、“三变”+林果、“三变”+设施蔬菜、“三变”+小杂粮、“三变”+乡村旅游等七种模式,极大丰富了“三变”改革实践。
公益性岗位方面,2017年开始,我们在“生态脱贫一批”开发“生态护林员”606名(每人每年7000元)的基础上,整合县内治安联防、地质灾害监测等村级公益事业资金,再开发“水利水管员”“道路管理员”公益性岗位534名(每人每年6000元),共计1140名乡村公益性岗位,目前已发放岗位补贴685.58万元。
基础设施方面,累计建成通畅工程1750.8公里、通畅率达100%,实施自然村通硬化路727.7公里;累计完成自来水通水6.91万户、村级通水受益率达100%,实施南部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解决12万人稳定吃水问题;共解决360个自然村动力电覆盖问题,实现了自然村动力电全覆盖,2017年,实施新一轮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改造提升农村供电线路78公里;累计为319个村接通宽带网络,建成乡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259个;行政村4G信号覆盖率达100%,行政村通网率达90%;标准化村卫生室、行政村幼儿园、村级文化活动场所贫困村覆盖面分别达到100%、81%、84%。
易地搬迁脱贫方面,2015-2017年,分别实施易地搬迁930户503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74户1436人)、667户332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640户3217人)、1153户5681人(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特别是2016和2017年分乡镇制定产业发展计划,按需发展后续产业,配套建设养殖暖棚1580座(已建成1074座)、安装户用光伏电站1692套。同时,实施危房改造12101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418户。
教育脱贫方面,全面落实免、减、助、奖、贷、补等扶持与资助政策,发放各类奖补资金12255.4万元,为15768名大学新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9181.9万元,为392名贫困大学新生发放资助金27.1万元。小学入学率巩固在100%,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初中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从2014年底的73.4%、98.96%、82.99%,提高到2017年的90.95%、99.97%、95.45%。
医疗保险和救助脱贫方面,将贫困人口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由5000元降至3000元,已报销1363人次269.5万元;为8.2万名农村低保、五保对象资助参合参保金252.6万元,为2529人(次)发放农村重特大疾病患者医疗救助资金1499万元,累计报销医疗费1.49亿元、受益患者56.77万人(次);健全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机制,与定西市人民医院等6家医院签订“一站式”服务合作协议,有效解决了城乡困难群众“住院难、医疗难、报销难”问题。
保障兜底脱贫方面,持续提高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2014年底的2193元提高到2017年的3500元。2016年,严格落实医疗救助政策,发放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孤儿救助2122万元,受益群众1.52万人(次)。2017年,制定了《关于建立救灾减灾应急机制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意见》,累计投入资金525.3万元,维修因灾水毁道路1.3万平方米,修复农村自来水管道10380米,复种农作物2300亩、理赔牲畜49头;发放救助资金997万元,救助受灾困难群众15673户57106人。
八、环境保护
大力实施“生态固本”战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环境保护相关政策,以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为重点,认真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实施了25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和9个畜禽养殖项目。深入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完成造林封育23.02万亩;加强农田水利和梯田建设,2015年新修梯田6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60平方公里;2016年、2017年均新修梯田8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60平方公里。2017年建成省、市、县“千村美丽”示范村5个,打造“万村整洁”示范村20个;大力推广能源清洁化利用,淘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29台,县医院和县中医医院煤改电清洁供暖改造项目投入使用;全面推行“河长制”,实现了牛谷河等8条主要河道县、乡(镇)、村级河长和警长网格化监管全覆盖;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36件;全面开展全域无垃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城区“六乱”得到有效治理,农村陈年垃圾基本清除,城乡环境治理初见成效。
九、社会事业
加快改善医疗卫生条件,2015年以来,实施总投资2.36亿元的县中医医院整体搬迁、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标准化村卫生室、县妇幼保健院业务用房等项目8个。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县级公立医院使用的基本药物全部通过甘肃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采购,在县医院试点推行人事代理制。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与管理,全面推行“4+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深化医联体建设内涵,县医院先后与省人民医院、兰大二院、兰大一院,县中医医院与省中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建立了医疗技术协作关系,正在推进省中医医院托管县中医医院事宜。2017年完成城乡居民医保整合。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015-2017年,实施总投资1797万元的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通渭县殡仪馆建设等项目5类。城乡低保保障面分别达18.9%、17.3%。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近三年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65亿元,新增城镇就业14519人,安置大中专毕业生1646人、复转军人69人。县财政投入261万元,提高了代课教师、环卫工人等五类低收入人群工资标准。
通渭体育馆
十、科技教育
大力实施“服务均衡”战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2015以来,思源实验学校、县职专、县第三、四幼儿园建成投用,建设行政村幼儿园84所、27所正在建设,实施全面改薄项目2.43亿元、新建各类校舍8.93万平方米、运动场11.41万平方米。2017年,共实施总投资0.99亿元的全面改薄等项目133个,温泉路学校、铁路小学、马营中学改善办学条件等项目加快推进,完成襄南、常河等12所中小学合并,完成文小、西小部分学生分流,基本解决城区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不断规范办学行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17年全县高考二本及以上上线1918人,上线率25.8%。文小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2017年申报专利80件,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0项。
十一、人民生活
加强日常监管,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积极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办理民生平台事项,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合理诉求;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查处违法违规案件,饮食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修改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开展应急演练,防灾减灾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增强。不断加大社会面管控,整治治安突出问题,严厉打击涉毒涉赌等违法犯罪行为,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十二、社会保障
2017年通渭县全面落实民生政策,保障水平有效提升。强化就业创业服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000万元,新增城镇就业3943人,悦心书画公司被命名为省级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县社会福利中心和中心敬老院已具备运营条件,3个乡镇敬老院设施设备改造项目和31个村级互助老人幸福院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分别提高8%、22.6%和8.4%,发放城乡低保和农村特困人员供养资金1.73亿元。继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县聘代课教师等四类低收入人群人均月工资标准从1320元提高到1470元。严格落实城乡医疗救助、孤儿救助及临时救助等资金1776万元,为4292名困难和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468.5万元,为1755名经济困难老人发放补贴123.3万元,为2.16万名“两保一孤”人群办理了特困团体意外伤害附加重大疾病保险。认真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发放各类优抚资金1047.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