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共定西市委 定西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中共定西市委办公室 定西市政府办公室 运行维护:定西市网络管理中心
投稿邮箱:dxsmhw@163.com 地址:定西市安定区安定路1号
一、基本情况
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渭河上游。地处陇中黄土高原中部,东接通渭县,南连武山、漳县,西邻渭源县,北靠安定区,东西宽52 公里,南北长46 公里,总面积2408平方公里。辖12镇5乡,215 个行政村,11个社区,128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2.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3万人,居住着汉、回、满等13个民族。全县海拔1612—2762米,年均气温8.1℃,日照时数2210小时,降雨量415毫米,无霜期160天,属黄土高原地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全省4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国家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之一。近年来,陇西县委、县政府积极抢抓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药都”、陇中现代物流中心、世界李氏文化中心和甘肃省东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工业引领、城市带动、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四大战略,坚持走好聚力精准扶贫、夯实城乡基础、提升特色产业、发展现代物流、开发文化旅游五条路子,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县经济社会始终保持着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陇西县威远楼
二、资源优势
陇西是天下李氏的发祥地。陇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陇西李氏文化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有“陇西堂”、“李家龙宫”、李贺南园等多处李氏文化遗址遗迹,先后有旅居美国、泰国、马来西亚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各地的80多个李氏宗亲组织和代表30多万人前来陇西寻根祭祖,观光旅游,商贸洽谈。2012年、2013年、2014年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陇西李氏文化旅游节。
陇西是西北最大的中药材种植、仓储、加工基地和交易、信息、价格形成中心。陇西有“千年药乡”、“天下药仓”和“西部药都”之美称,是全国“道地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被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国家级中医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和“全国中药材(黄芪、党参)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陇西白条党参”“陇西黄芪”被农业部认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陇西黄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全县已普查到种植品种310种,年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21.1%,种植面积居全国县区首位;有较大规模中药材加工企业5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0家,通过新版GMP认证的企业23家,个体加工户3800户,年加工转化各类中药材30万吨;有千吨以上仓储物流企业34家,静态仓储能力80万吨,仓储品种320多个,年周转量达100万吨;有中药材经营企业590多家,其中77家通过GSP认证,18家获得自营进出口经营权证,本地营销人员达3万多人,常驻外地客商2000多人。2008年至2015年连续承办了八届中国•陇西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2017年成功举办了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博览会,有力地扩大和提升了中药材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陇西是著名的“中国腊肉之乡”。陇西畜产品加工历史悠久,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腊肉之乡”,陇西腊肉通过原产地标识认定;金钱肉、口条、火腿被誉为“陇原三绝”,“足赤” 、“陇原情”牌肉制品为地方名优产品,驰名陇上。全县现有养殖小区278个,规模养殖户18177户;畜禽存栏数238.75万头(只),年出栏数224.16万头(只);有畜产品加工企业7家,肉制品腌制个体私营户400多家,年加工各类肉制品近2万吨。
陇西是甘肃重要的铝冶炼及加工基地。全县有各类铝冶炼及加工企业17家,加工生产能力达到 85万吨,2017年实现产值62.42亿元。西北铝加工厂以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核工业和汽车用品等高附加值铝合金产品生产为主,与上海九鼎公司合资组建陇西西北铝九鼎粉材公司,是西部地区唯一的航空航天领域铝粉、镁粉、铝合金粉产品生产供应资格企业;甘肃东兴铝业陇西分公司主要生产电解铝,2017年生产电解铝28.75万吨,实现产值35.27亿元、增加值1.3亿元;甘肃顺泰铝业公司和甘肃中盛铝业有限公司主要以铝棒和型材加工为主,2017年共加工铝棒18.5万吨,实现产值22.7亿元。
陇西是甘肃中部和南部物资交流、集散的重要场所。陇西是古丝绸之路要道,距兰州180公里,中川机场240公里,天水164公里,是连接兰州、天水、临夏、陇南等市州的交通枢纽。陇海铁路纵贯东西,宝兰二线横跨境内,连霍主干道天定高速穿境而过,多条国省级公路与铁路在“旱码头”文峰镇交汇,具有南拓北展、承东启西的发展扩散效应,交通便捷,区位优越。
陇西长卷
三、国民经济
2017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6.41亿元,同比增长4.5%, 工业总产值57.34亿元,同比增长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26亿元,增长7%;大口径公共预算财政收入9.36亿元,增长2.1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2080元和7560元,分别增长8.2%和9%;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37.28亿元和172.11亿元,分别增长4.02%和6.25%。
陇西县人民广场
四、项目建设
陇西县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扩投资、增总量的重要抓手,推行领导包抓和清单交办责任制,严格执行联席会议、督查督办、现场观摩、现场办公等制度,上争、外引、建设并重,谋划、前期、管理齐抓,谋划争取实施了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重大项目。2017年,全县开工建设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现代仓储物流中心建设、药都大道等投资额500万元以上项目14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7.78亿元。2017年,争取到位政府性投资项目79个、财政性建设资金6.3亿元,实施一方制药中药精制饮片及提取生产线、甘肃·陇西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园等招商引资项目31个,到位资金46.9亿元,项目投资对GDP和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0%和29%。多渠道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12.25亿元参与项目建设,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中的占比达63.5%。谋划储备“十三五”后三年项目344个、总投资1105亿元,2018年重点实施项目111个、总投资650亿元,“PPP”项目28个、总投资102亿元。
中国·陇西 第二届世界李氏文化旅游节
五、城市建设
陇西抢抓全省和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县有利机遇,按照“规划出精品、建设增亮点、经营求创新、管理上水平”的总体思路,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试点工作顺利有序推进。2017年,全县城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33.7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5.8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21.0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7.69%,中心城区绿化率达14%。始终坚持规划引领,投入资金1000万元编制完成历史文化名街风貌改造、中心城区亮化设计等8个专项规划。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28.3亿元实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0项,维修改造东城路等道路9条4.8公里,总投资1400万元的北关十字人行天桥建成投用,总投资1800万元的渭河河蒲大桥改造工程启动建设,总长16公里、总投资7.46亿元的药都大道东段全面打通,城区“三纵十横”“闭环发展”城市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加快城区亮化改造,投入资金3000万元完成崇文路、长安路等15条街道251座建筑景观亮化和高速出口、人民广场、渭河风情线提升改造。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总投资6700万元的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全面建成投用,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投入资金2143万元完成16.6公里首阳至城区污水管网及加压泵站建设工程,并入城区污水收集系统,城市供水率和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9%和82%。改造完成换热站3座,二、三级供热管网11.6公里,投资2620.38万元完成城区集中供热脱硫脱硝除尘改造,供热质量持续改善。稳妥推进小城镇建设,首阳中药材小镇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双泉、权家湾实现撤乡设镇,建成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3个。持续巩固提升城区环境治理精细化、常态化、网格化、智能化水平,投入资金230万元购置安装智能高清电子警察系统34套、新建环卫工人休息室10处,全面实行垃圾上门回收服务,深入开展违法占地、违法建设、违法采砂“三违”专项整治,严格落实渣土运输车辆上路行驶覆盖措施,成功创建为省级文明县。
陇西堂(李家龙宫)
六、农业生产
全县耕地面积165.22万亩(其中,水浇地12.5万亩,旱川(台)地13.43万亩,梯田95.32万亩,坡耕地44.7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3.83亩。2017年全县共播种各类农作物174.1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21.49万亩,经济作物52.6万亩,夏秋比和粮经比为12.3:87.7和69.8:30.2。中药材、草畜、马铃薯、菌菜是农村的主导产业。中药材产业。以打造“绿色、道地”国家药源保障基地为目标,以中药材种子提纯复壮、种苗繁育和标准化种植为重点,制定了板蓝根、柴胡、秦艽、款冬花、黄芩等5个品种的9项标准化栽培技术,建成中药材种质资源圃200亩、种子种苗繁育基地5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20万亩,推广中药材地膜露头栽培技术1.5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产植保险参保4.99万亩。依托道地中药材追溯平台建设项目实施,建成县级监管平台1个、乡镇监管平台12个、重点村检测室8个、生产经营主体追溯点10个,构建了县、乡、村、生产经营主体“三层一级”的追溯体系。2017年,中药材总产量10.5万吨,产值达14.23亿元。草食畜牧业。2017年引进基础母牛4720头、母羊12100只,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8个,发展标准化养殖场26个、养殖专业村19个、“1252”示范户1506户,全县畜禽饲养总量达462.91万头(只),畜禽出栏总量达224.16万头(只),肉蛋奶总产量5.55万吨;种植多年生牧草8.2万亩、青贮玉米订单16.8万亩、饲用甜高粱5.6万亩,新建青贮氨化池5万立方米,制作青贮微贮饲料55万吨、加工草产品15万吨,全县草牧业总产值达到25.07亿元。马铃薯产业。2017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40万亩,总产量达到66.51万吨,年外销量达到23万吨,实现产值5.32亿元。菌菜产业。按照“控规模、强服务、提品质、保效益”的发展思路,建立食用菌生产基地14处,建成标准化出菇棚479座,完成菌棒进棚246座、装入菌棒246.5万棒;建立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万亩,亩产值万元以上示范点4个、一村一品示范点2个。2017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3.5万亩,年产量达到29.84万吨,总产值5.52亿元。林果产业。新建核桃、软儿梨等优质林果基地2万亩,完成经济林提质改造2万亩,全县林果总面积达到14.78万亩,总投资1.36亿元的甘肃正昊公司农副产品加工及仓储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600万元,进一步延长了林果产业发展链条,增加产业附加值。
陇西交通一隅
七、工业经济
陇西县坚持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以打造“千亿元产业、百亿元园区、十亿元企业”为目标,培育壮大优势企业,扶持发展小微企业,力促工业经济做大做强,2017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达到31户。全县18家企业在北京股权交易中心、上海股权交易中心或甘肃股权交易中心登记托管并挂牌。加快陇西经济开发区建设,2017年实施总投资23.9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2项、完成投资5.28亿元,新建续建道路13条17.4公里,铺设各类管网18.6公里;实施总投资23.29亿元的循环化改造项目22项,完成建设17项,完成投资16.8亿元;2017年底,陇西经济开发区累计入驻企业781家。围绕延链补链和产业集群发展,开工建设西北铝加工厂特种行业铝合金材料产业化、泰杰生物沙棘系列产品生产线精深加工等投资额500万元以上工业补链项目22个,完成投资16.05亿元;实施总投资19亿元的承接产业转移项目4项,2017年到位资金2.78亿元、累计到位资金达到13.7亿元。全面推行“三证合一”,新增非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689家,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28.6亿元,2017年新增非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850家、总数将达到2.17万户,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35亿元。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陇西文化旅游创意园
八、脱贫攻坚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绣花”扶贫的重要指示精神,精细精确精微落实“七个一批”脱贫措施,推进“九个清单”年度计划。2017年用于脱贫攻坚支出达2.97亿元,减少贫困人口1.54万人,贫困面由2014年的23.4%下降到12.4%。全县17个乡镇共建立扶贫互助协会215个,实现了行政村互助资金全覆盖,互助资金总规模达到8348万元。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33.5公里、自来水入户3512户、村社道路硬化砂化455公里、D级农危房改造1872户、易地扶贫搬迁主体建设1329户、架设通信光缆950公里,实现了贫困村动力电、安全饮水、道路通畅覆盖率“三个百分百”, 90%以上的农户接通了自来水,207个行政村接通了宽带有线光纤网络,4G网络覆盖率达到99%。建设76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新建改建农村幼儿园22所、转岗配备幼儿教师328名,实现了贫困村文化中心和总人口1500人以上行政村幼儿学前教育全覆盖。投入资金1370万元深入开展全域无垃圾综合治理,重点推进“三线三边”和37个贫困村集中整治,各乡镇结合区域实际积极改善人居环境,农村面貌发生很大的直观变化。加大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和有组织输转力度,精准培训农村劳动力1.2万人,组织输转13.06万人(次);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与福州市连江县双方互访、产业合作、劳务协作等领域取得积极进展,到位帮扶资金500万元,建成阳光房98座,转移就业400多人;积极考察对接,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搬迁贫困户290户809人;特色种养业和劳务收入占到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4%。
陇中物流中心(陇西物流)
九、环境保护
陇西县始终坚持以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陇西为目标,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切实加强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2017年,谋划涉及水源地保护、植被保护和建设、水土保持、防灾减灾、中小河流流域治理等5大类总投资28.88亿元的49个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项目,开工4项、完成投资5457万元。加大生态修复建设力度,完成退耕还林6229亩,面山绿化8000亩,义务植树280万株,新建高标准农田7100亩、新修梯田2.1万亩,完成土地整理3500亩,治理小流域60平方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41%,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63.68%。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关闭地下水取水井73眼,依法关停渭河干流采砂企业19家,渭河(陇西段)西二十里铺断面和土店子监测断面水质全年达标率83.33%,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完成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淘汰和1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提标改造工作39台,依法关停9家砖瓦企业和16家石灰窑企业,投资1.44亿元建成4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并投放电动公交车24台,400辆出租车全部改装油气双燃料,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1655辆,禁燃区内836家餐饮单位已完成煤改清洁能源765家。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回收加工废旧农膜3400余吨、回收率达到68%,组织移交危险废物92.3吨,查处耕地内违法抢修抢建、私下买卖和非法转让土地行为115起,依法公开出让采砂采矿权21宗。
甘肃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启动大会暨2017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博览会
十、民生保障
陇西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7年,县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支出14.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48.5%。教育方面。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86所,其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职业教育中心1所、高级中学5所、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23所、九年制学校18所、小学114所、幼儿园12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另设教学点71个、附设幼儿园82个。在职教职工7427人(普高1139人、职高375人、初中1698人、小学2974人、幼儿园1080人、特殊教育35人、教研室126人),其中专任教师7011人(普高1107人、职业高中325人、初中1675人、小学2962人、幼儿园798人、特殊教育32人、教研室112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普通高中94.67%、职业高中89.6%、初中99.94%、小学99.86%、幼儿园100%。在校学生81200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1599人、普通高中11719人、初中15652人、小学33457人、学前幼儿18577人、特教学校196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2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01%,“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91.7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21%,中职教育学生就业率达到96.5%以上。全县校园占地总面积240.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1.1万平方米。2017年,全县高考文化课二本以上上线2727人,上线率42.7%;文化课应届二本以上上线1535人,上线率37.23%。全县于1999年实现“两基”达标,2000年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2013年获定西市教育质量振兴奖,2017年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和国家评估认定。科技方面。全县现有科技管理机构18个,技术推广服务机构6个,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县直专业技术学会8个,会员460人;农民专业技术协会131个,会员7860人,先后有9个协会受到中国科协、财政部的表彰奖励。“十二五”以来,全县共申请各类专利812件,授权312件,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由2011年的38.1%提高到2017年的47%。1995 年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2007年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并连续4次通过了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2010—2013年度和2016—2017年度科技工作考核名列全市第一。劳动就业方面。加大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和有组织输转力度,精准培训农村劳动力1.2万人,组织输转13.06万人(次);安置公益性岗位人员138人,新增城镇就业4627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吸纳创客800多人、被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陇西县被确定为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区,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5%以内。医疗卫生方面。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45家,其中县级综合医院3家,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各1家,综合监督执法、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各1家,乡镇卫生院及分院1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村卫生室215家,驻陇医院2家,民营医院2家,个体门诊部2家,个体诊所95家。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共核定床位编制2282张,实际开放床位2328张。共核定人员编制1349名,实有各级各类人员2990人(含临聘979人、村医269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549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正高23人,副高223人,中级378人。中医药事业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以针灸、骨伤治疗为支撑,中医教研一体化的发展格局。1996年被国家级项目领导小组命名为“全国妇幼卫生先进县”。2003年创建为省级卫生城市。2005年和2007年先后启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参合率和城镇居民参保率分别达到97.25%和98.3%。2010年县医院完成整体搬迁,2013年县中医院完成整体搬迁。2010年确定为全省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县,201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2012年县卫生局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先后创建了“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甘肃省中医药工作示范县”,2017年8月被确定为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第二批国家级示范县;全县卫生工作在全市综合考核中连续8年名列全市第一。社会保障方面。深入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城乡医保“两保合一”改革有序推进;城乡低保提标工作全面完成,新增城乡低保对象1685户6771人。新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城乡养老机构156个,县级老年养护院和殡仪服务中心启动建设。全县纳入城市低保2754户6602人,月人均补差312元,保障面7.6%;纳入农村低保16591户60838人,月人均补差118元,保障面14%,特困对象1973人(其中分散供养1911人,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年4860元;集中供养62人,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年7032元);纳入孤儿生活补助保障人数269人,供养标准机构集中供养每人每月1000元,城市散居每人每月640元,农村散居每人每月640元。